市政道路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板块,承载着城市交通运行、居民日常出行等重要功能,其质量优劣直接关乎城市形象与民生福祉。正因如此,对工程材料管理和质量控制提出了严苛要求。然而,在实际工程建设中,材料管理与质量控制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在材料管理方面,从采购环节来看,部分市政道路工程存在供应商筛选不严格的现象。采购人员缺乏系统的市场调研,过度关注价格因素,忽视了材料供应商的信誉、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稳定性,导致采购的材料质量参差不齐。在存储环节,由于缺乏专业的存储场地和规范的存储管理,一些材料如水泥受潮结块、沥青因存储温度不当而
性能下降造成材料浪费和成本增加。在使用环节,施工现场材料浪费现象较为普遍,缺乏科学的材料使用计划和严格的领用制度,工人随意取用材料,未充分考虑材料的合理损耗,进一步加剧了成本压力。
针对上述问题,优化策略刻不容缓。在采购流程优化上,应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价体系,从企业资质、生产工艺、产品质量检测报告、售后服务等多维度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,选择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。同时,引入集中采购模式,通过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。在存储条件改善方面,需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,建设标准化的存储仓库,配备温湿度控制设备、防潮防雨设施等,定期对存储材料进行盘点和检查,确保材料性能稳定。在现场监督加强上,制定详细的材料使用计划,明确各施工部位的材料用量标准,建立严格的材料领用登记制度,安排专人对施工现场材料使用情况进行巡查,及时纠正浪费行为。
在质量控制领域,原材料检测是质量把控的首要关卡。每一批次的原材料进场前,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抽样检测,不仅要检测材料的常规性能指标,还要对其耐久性、抗腐蚀性等长期性能进行评估,杜绝不合格材料流入施工现场。施工过程控制则是质量保障的关键环节,要对施工工艺、施工参数进行严格把控,例如在沥青摊铺过程中,精确控制摊铺温度、速度和厚度,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。同时,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质量意识教育,使其熟练掌握施工规范和操作要点。竣工验收作为质量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,需组建专业的验收团队,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科学的检测方法,对工程实体质量进行全面检测和评估,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督促整改,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预期标准。
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至关重要,这需要从组织架构、制度建设、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入手。明确各部门、各岗位在质量控制中的职责和权限,形成权责清晰、相互协作的质量管理网络;制定涵盖材料管理、施工过程、质量检测等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;定期组织质量培训和考核,不断提升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业务水平。
加强市政道路工程的材料管理和质量控制,是提高工程整体水平、延长道路使用寿命的关键所在。只有通过全方位、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,才能打造出质量可靠、安全耐用的市政道路工程,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和居民的便捷出行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。